《辽宁日报》1版、2版以《开放天地宽 引得活水来——我省推进开放办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》为题,报道了我省深化制度创新,推动高校开放办学、加强校际合作,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。
开放天地宽 引得活水来
——辽宁省推进开放办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
教育兴则国家兴,教育强则国家强。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及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。
114所高校中,37所研究生培养高校,学科门类齐全……辽宁高等教育“家底”殷实。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,将潜能变成支撑发展的持续动能?
省委方向明确——以高水平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聚焦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我省坚持开放共享,深化制度创新;整合优质资源,提升辽宁高等教育整体核心竞争力;服务振兴发展,面向辽宁振兴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全面支撑全省振兴发展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。
东北大学开放59门精品课程,供全省高校学生跨校修读学分;沈阳农业大学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、沈阳师范大学等组建导师团队,联合培养研究生;大连理工大学、大连海事大学、大连医科大学开展协同攻关,与华为、联想、东软等企业加强合作,孵化科技企业23家,联合开展科研项目30余项……
在辽宁,开放办学的积极实践打破了学校的围墙、知识的高墙,也孕育了创新活力、发展潜力。
开放办学,犹如引来源头活水,不仅让教育突破了校门、国门的限制,也不断打破学与用的壁垒,形成了一个辐射范围更大、联结更紧密的教育资源网络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,为振兴发展持续赋能。
我省推动高校开放办学工作被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“教育厅长突破项目”。
开放:让高等教育资源“流动”起来
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,比拼对教育的财政投入,我省与其他省份相比并无明显优势。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,我省另辟蹊径。
省教育厅统筹布局,建立推动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工作机制,出台实施意见、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,以制度创新破除壁垒,最大限度让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要素“流动”起来,通过开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“我们都知道,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构成,但因结构不同导致性质功能上存在巨大差异。而开放办学,实际上就是要在优化结构上发力,推动辽宁高校进行结构再造、资源整合,切实增强合力,让高等教育与振兴发展的布局结合得越来越紧密,做好结构调整‘三篇大文章’和‘数字辽宁、智造强省’建设,提升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。”谈及推动开放办学的初衷,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说。
学分互认、联合培养、教师互聘、协同创新、合作交流……辽宁的开放办学,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放、师资力量的共享,更是结构的再造、资源的整合。
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有3条飞机生产线和4条发动机生产线,除了服务本校学生,这里也承担了一定数量的外校相关专业学生综合实训任务。
由于受场地、资金、资源等因素影响,无法给所有学校建立实验实训平台,并且重复建设也是一种浪费。省教育厅在重点实验室、工程中心等布局时,考虑到区域互补,通过开放办学促进区域资源共享。
此外,我省还牵头建立省际合作机制。今年6月,辽宁省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印发文件,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。搭建覆盖三省一区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;汇集三省一区普通高校优质课程资源,实现省际共享;今年9月1日前,启动省际跨校修读学分工作,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跨校修读1000门精品课程;500名高水平教师省级校际互聘交流;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交叉学科。
握指成拳,区域的优势教育资源不断聚合,整体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。
联合:深度合作补短板锻长板
开放办学,是思想、资源、平台、理念的开放。而开放的深意更在于破除制度的藩篱,实现校际、校所、校地、校企之间深度合作、强强联合。
辽宁省顶尖大学、顶尖学科相对较少,顶尖学科分散在各高校之中,每所高校各有所长。通过开放办学,高校可以联合起来,深度合作,补短板,锻长板,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药学是辽宁的优势学科之一。长久以来,中国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分别开设药学类专业,但各有侧重。实行跨校修读学分后,从2020年至今,沈阳药科大学全校共有512人次修读中国医科大学相关开放课程。
“两所大学的药学教育课程开放后,实现了资源共享,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互为补充,更为全面。同时我们还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。”沈阳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夏焕章告诉记者。
据统计,全省各高校联合开发精品课程2000余门,比开放办学前增加一倍多;联合培养本科生23.1万人次,增加7.3万人次,增幅45.6%。
联合起来开展教师互聘,解决了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。全省高校开展教师互聘3454人,跨校组织创新团队564个。
共同开展实践教学、设备共享、联合竞赛;联合开展科研攻关,联合申报项目……在开放办学的实践中,我省坚持开门引智、平台共享、人才互通,以开放促进联合,让各高校实现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。
联合,不仅打开了学校的大门,更打开了校企、校地合作的大门。各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校企合作,联合培养硕士生、博士生。东北大学与宝马公司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,全程参与企业研发工作。
联合起来对外开放。我省获批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,项目数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;牵头成立中国-乌克兰大学联盟,对加强产学研用合作,推动构建开放共享、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起到重要作用;中外联合申报国际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45个,创建国际实验室37个,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463个、校际交流项目1170个,比开放办学前增加省级以上交流合作项目600个。
突破: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地方经济发展
开放是创新的最佳滋养。
辽宁高校的科技资源占全省70%以上。高校以开放的姿态强根基,协同创新,打造赋能企业升级、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“蓄水池”。
辽宁科技大学“聚酰亚胺柔性导电膜”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国外技术垄断,填补了国内该类材料的空白;大连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自然人机交互、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开展合作,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……
突破关键技术问题,一所学校的资源势单力薄,几所学校集中科研力量一起攻关,实现重大科技创新。加快突破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,省教育厅已确定高校首批“揭榜挂帅”项目20个。
开放办学,使高端创新要素不断汇聚,更快实现产业的补链稳链强链延链。
辽宁的菱镁储量占全国86%,但长期处于粗放式开采状态。为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发展,2020年,沈阳化工大学牵头,联合东北大学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、鞍山市海城镁矿集团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,共同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直接带动投资10亿元,同时解决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。“目前该项目示范工程进展顺利,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准煤60万至80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万吨。”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表示。
据省教育厅统计,全省高校联合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26个,校地校企研究院254个,联合转化科技成果1241项,转化金额3.85亿元。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类、科研项目(平台)类重大标志性成果163项,与开放办学前相比增加一倍。
教育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。辽宁开放办学,对学生来说,拥有了更多的知识资源、更丰富的选择、更开阔的视野;对教师来说,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大的流动空间、合作空间。从实践来看,开放办学不仅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、整体实力的提升,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、科技支撑。“流动”的教育资源,激活了高等教育“一池水”。
2021年上半年,全省共有22所普通高校转化1573项科技成果,转化金额为7.05亿元;其中省内转化866项,转化金额为2.77亿元。17所省属本科高校省内转化率为70.2%。
“我省将以开放办学为抓手,强化制度创新,加快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教育体系,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竞争力、创新力、贡献力、影响力。”省教育厅表示。